這個星期三、四去參加了由台北市圖書館所舉辦的研習,名稱叫做"男女翹翹板工作坊"。我在偶然的機會下,從奇摩新聞上得到這項消息的,因為對這個主題還蠻有興趣,所以立即報名了。
這次的課程請到很多的專家及教授,都是女性。:)我想這也是種有趣的巧合吧!(抑或是刻意的安排?!)每位教授都由自己的觀點以及專業來詮釋所謂的"性別平等"這個議題,從:基本定義、性別教育、社會中存在的不平等、台灣女性地位的歷史沿革...等,內容包羅萬象,我也覺得非常有趣!
對於自己以後或許會碰到的教育部份,我覺得自己學到了相當多,也扭轉了一些過去的觀念,發現自己應該改進的地方。在教育的場域中,主要出現的問題還是因為社會對於兩性的期待不一所造成的結果。我們會要求男學生必須勇敢,希望女學生溫柔、淑女;對於女學生輕聲細語,對於男學生則音量放大。在孩子尋求自我認同,自我定位時,我們卻為他鋪好了我們希望他們走的道路,或者是希望他們出現符合社會期待的舉動。其實,後來教授說,老師應該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,讓學生自由探索,提供他們不同的價值,並且讓他們擁有選擇的權力,能夠自己做決定。例如最近被炒的最嚴重的"高中女生懷孕請產假"這項議題,我想這項法規並不是鼓勵學生未婚懷孕,或者是未成年懷孕。而是在她們懷孕,為自己的性行為負責任之後,還能夠擁有就學的權利!若是一味的覺得這就叫做鼓勵高中女學生懷孕,這樣的意見也未免太極端了吧!當然,追根究柢,學校的性教育是否能夠做得扎實,這才是最重要的!
另外,在國小校園中也常出現"校園隱形暴力-性凌霸",通常是指對於男女青春期出現的性徵取外號,或者是小男生很常玩的阿魯巴。其實這樣子對於性別歧視的言語、舉動出現時,教師應該立即制止,千萬不要認為那是小孩子玩玩的遊戲!如果能發現這樣的舉動、言語背後隱藏的歧視意涵,就會了解事情的嚴重性了!在國小的場域中,可以利用講故事、遊戲、活動、媒體識讀來建立孩子性別平等的觀念。
其他幾場演講聽到的KEY POINTS:
1.參與-對話-聆聽-溝通-找到平衡點,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。
2.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特性,他覺得自在最好,提供一個善意的環境,其他的選擇及學習機會。
3.欣賞一個人時,要用對方可以理解,可以接受的方式去表現。
4.一個人所有的舉動都可以代表自己是怎麼樣的人,自己是身體的主人,可以決定要看什麼、要聽什麼、要說什麼、要做什麼,並不是被控制的個體。
5.在性騷擾的個案中,如何成為重要他人是很重要的。記得,陪伴本身就相當具有意義。
6.情緒反應如同漣漪,會擴及不同的環境。因為承受負向情緒非常難,會讓自己感到相當無力,所以會採取否認的態度,切斷感覺,認為一切都沒事。
7.訓練孩子說"要"和"不要"的能力,但也要有雅量和容忍孩子練習說的空間,給予討論的空間和彈性。
8.性別平等-也就是擁有掌握自己的權力。
9.SEX(指生理方面的構造male female)& GENDER(心理層面:性別氣質、性別腳色、性別認同)
10.人不是生為男人或女人,而是變成男人或女人-西蒙波娃
-----